我在台科这两年
不想用时间账本的编年体,不想用学习爱情事业去划分的领域体,想来想去也许纪传体的方式更适合写这种回忆。
从2018年3月中开始写,到写完这篇文章第一版已经是三月底了,还有三个月就要离开,每日走在校园里越发觉得人生中每一次相遇都难能可贵,都是一种幸运。 再次陆续修订已经到了九月了,在杭州这座曾经匆匆一瞥的城市里已经工作两个多月了。
有幸遇见你
能遇见台科,是一种幸运。
当初只不过是因为一点郁闷的心情才跑去龙华科大交换,隔一年凑巧碰到了台湾对江苏地区第一年招专转本(有的地区叫作专升本等)学生,招生的方式更是比较看重平时成绩,所以我这个转本考试成绩不好但平时成绩还算优秀的人,就这样“捡漏式”地来到了台科。
2015年7月5日,飞机晚点,离开台北时华灯初上、夜色正好,海上漂泊的船只点点灯光还历历在目。
2016年9月5日,在学校派出的面包车上,一路看着夜晚的新北、台北,灯光绚烂我却沉默无言。不是因为身边人都陌生的缘故,只是那时心中感慨万千,脑海里翻滚着去年春天夏天风里雨里阳光下的美好,想念着那么多人,眼中不小心就会泛起泪花。
我又回来了,你们还好么?
一个屋檐下
天大地大校园小,高大的椰树虽然没有像台大的椰林大道那么壮观,但是也算树木林立。每逢夜晚,地面就会很迷幻的闪闪发光,温暖迷人。这大概也是台科很是让人喜欢的地方。除了这些,时不时跳来跳去的鸟儿和松鼠也是让人惊喜:
老实说,台科的小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大概我的高中母校都比它大。宿舍里刚进去是觉得很破旧,没有以前交换时的公寓那么现代了,八九十年代的装修让人有一种熟悉的感,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拍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地方。宿舍里还是公共浴室,宿舍里面冬天没有制暖的空调,只有夏天制冷的空调。台湾人叫做冷气,我们依然固执的叫它空调,不知道在坚持一些什么莫名其妙的东西。
我2016年9月最初到台科的时候,是这么吐槽的 : 虽然地图上很小,但本来以为这么牛逼的学校一定比南信院大上那么一丢丢吧。事实上发现虽然是和台大邻居,但是面积完全不能比。三分钟走到头,还要慢点走。
宿舍一来,我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还是被隔应到了:脏乱差最能代表心理感受。打扫宿舍,从床上扫下来半斤头发。我想说前任住宿生你不知道有种洗发水叫霸王吗?还是这种你做啥事太多了掉下来的?怪不得听说有人直接搬出去了。后来从我们这一节开始,学校就改革了制度:退宿时,不打扫干净就会扣钱。
然后偏偏给你放上新的床桌和饮水机(冰温热都有)。洗澡间终于盼来了,一层楼公用也挺好的,偏偏用脏兮兮的布当门帘,洗澡的时候飘啊飘啊[抓狂],好死不活的搞得隔间差点转不过身来,要是胖子可怎么办呦。宿舍空调漏水平均每天六盆,然而我就在边上,加湿效果杠杠的。阳台?我就不说了,你还不懂吗。宿舍蚂蚁虫子遍地爬,每十分钟要清理下腿上背上。
对了,听说这是我们学校最差的一宿,算我倒霉奥。更倒霉的是对面住的貌似全是黑叔叔,大概他们洗了澡和没洗澡没区别,“红红”的眼睛看人的目光都是“不对劲的”。还有那些大路走的穆斯林女士,还让我撩妹?你去给我示范一下试试[微笑]。说不定她的男性亲人明天就端AK47到你们村里了,然后你还要“为国捐躯”,平息外交纠纷。
食堂小,偏偏饭还是和以前一样好吃,这大概是唯一能安慰我的地方了。这是在刚到台科第一天在三餐的八方云集吃的第一顿饭,很是怀念:
一餐里觉得应该是福客家的牛排鸡排饭、地中海的各种饭最好吃:
后来才发现以上几乎全是扯淡。床板上积攒头发成了正常情况,我这种平时不掉头发的在学习压力下也开始掉头发,而且一个月下来就能积攒一小撮。洗澡间的门帘貌似一个学期一洗,但还是很快脏掉。一舍马上要拆掉,所以这么破旧也就导致我们空调坏掉其实也没人管,于是虽然坏掉,但是也有不用交电费的好处。不过事实上,后来搬到二舍,发现环境也没改善多少。更何况因为后来我自己寒假里一个人住在宿舍发现楼道里竟然有老鼠在乱跑。怪不得有人都在感叹,这几乎不是人住的地方。
收拾完毕,洗刷干净,无论如何,看着梦寐以求的上床下桌,感慨了一句宿舍里终于可以有学习的地方了。
之前的南信院学校里,宿舍里只有高中的那种上下铺,公共的小桌子很多时候都被瓜子垃圾和三台打游戏的电脑占满了。
宿舍里的人来自天南海北:天津来的室友一口的京腔普通话和卷舌音,后来学卷舌音直接成为宿舍的日常娱乐活动;上海来的人也没有像《文化苦旅》里说的那么精明和复杂;然后最后还发现了一只野生的我专科学校里的同系同学,我们为什么三年在一个系里都不认识成了最大的谜团。
三个资工系,一个电子,一个营建。正常的画风是我们三个资工在热烈的讨论作业,营建的在算数学题,电子的大概电脑上放着视频、平板上玩着游戏。回想过去三个学期,我们三个资工系作为第一届资工系复招二技,真是苦不堪言,常常为了一个作业问题吵来吵去,最后还是只好互相安慰抱团取暖。天佑还同时是五年的校友,系友,也是很难得了。
在这里,作业多考试多所以常常睡很晚,夜里12点就是夜宵的时候。有时候大家一起出门去711,我走在后面老觉得画风不对,仔细一看除了穿着拖鞋和随便穿一件外套下来的四个人,还有一个是穿着很正式的靴子下来的。这…是我等楷模,时刻不忘风度。
711里面茶叶蛋也没有传说的那么贵,茶叶蛋肉包可以搭配作夜宵,速热的便当加奶茶饮料晚上可以作晚饭吃,布丁优格(酸奶)水果看上去是很健康的夜宵食物,德国进口的黑麦汁我一直觉得是最好喝的饮料,奈何两年里发现只有一位同学严泽也这么觉得。
至于为什么去711吃晚饭,那是因为食堂里八点几乎全部关门,有时候公休放假也会关掉很多店家,对比一下以前南京的学校里食堂几乎每天营业到晚上十点,除了寒暑假、节假日几乎无休,真心觉得台湾这里人们生活是很惬意了。
进食毕,回宿舍将要上楼的大厅里看见室友开始对着旁边杂物间挥手。我瞥了一眼发现啥都没有,便好奇问道:你在跟谁打招呼?他答:我在和宿管打招呼啊! 我问说:“那里面有人吗?”他答:“有啊。我每天都会打招呼”。我……回来跟其他人确认下,都没有看见。只有他能看见!至今不能理解当年的诡异事件。
台科的怪老头们
上课时间表镇楼:
台科遇见的老师们都挺有自己个性的,按照小说里的作风,大概就是那种身怀绝技、脾气古怪的好老师。以“怪老头”作为称呼只是借鉴了这种称谓,赞叹老师们的深厚学识和个性。
我是念资工系的,也就是 Computer Science 相关。
系里的老师们都是很好的,只是觉得“怪老头”大概是小说里的大师级别人物,这样称呼也只是觉得他们亲切。
系里老师年龄层次分的也是挺清楚地,没有辅导员这种管天管地的“怪兽”存在,系里老师们就显得亲切了太多。
教书风格不再是刻板划一,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自己制作投影片自己讲课,想到哪里讲哪里,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有的教授不喜欢考试,就说期中期末考试开卷或者干脆没考试,然后平时布置一大堆难到“爆炸”的编程作业给你;有的教授很喜欢考试,就不出作业,一学期考六次;有的教授喜欢在上课之前讲一些产业界有关的新闻和动态,基本套路是要么夸大陆的企业和技术实力要么说美国。
最有趣的一位教授,是在连上两节课的第一小节带瓶矿泉水进来,第二小节会带一瓶可乐进来,上课之前他还会分析一些有趣的美国大选的事情(2016年美国大选),会讲美国大学里的学习生活,学期最后一次课会用全英文上课。
谢老师是我演算法课和专题的指导老师,为人和善友好,专业技能强悍,交流的确能很快抓住重点。2017年一整年几乎都在和老师打交道,很愉快的体验。算法课上能利用既有的竞赛平台,让大家竞赛形式写作业很有趣;考试并没有让我们死记硬背式的考一堆算法,而是重点让我们学习例子。上课风格挺适合学生的,这大概是资工系难得的让我们大家都喜欢的老师。遗憾的是,在他的即时系统课上,不是很喜欢也不是很擅长死记硬背的我被当了,老师要求严格也从这里体现出来,和善不代表没有原则这句话最适合形容老师。
陈老师是在我第二学年的时候进来台科的,刚从台大博士班毕业的他,教学热情要比一般的老师高很多,可能是因为热情太高所以上课讲话也超级快,记得第一次上课是准备了三节课的投影片结果两节课就讲完了,略尴尬。学术功底深厚,数学、资料检索以及深度学习方面研究很深入,典型的学者。我个人很喜欢他开卷考或者干脆不考试的风格,这并不是放纵,而是把精力放在讲学和出一堆很难的却很实用的作业上,同时还能用比赛的方法激发你学习写作业的热情。死记硬背去考试什么的,最讨人厌了。
曾经刚来台科的我,以为全是英文的必修是最难的,后来图学告诉我你太天真。再后来有一天我活蹦乱跳的走进资安课,生无可恋的走出来。因为那节课,助教教了十几个工具,布置了四个小作业,我只做出来一个。台科资工系总能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你一直是图样图森破。后来我和设计系的学姐讨论说,大概台科最残酷的就是资工系和设计系吧。
一年过去了,我对于第一次参加台科的考试的新的学弟妹学长姐们总是这么说的:不要怕,不要崩溃,要相信没有挂科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要跟我们资工系对比一下,每天除了在油锅里炸就是在火里烤,每个学期不是一线地狱就是一步深渊。顺便预祝各位4月期中考快乐!
除了本系以外,出于毕业要求和个人兴趣,当然会修一些其他选修和通识课。我见过最有个性、开课最狂宣言的、对大学理解最符合我的理想的老师是一门通识课教经济学的老师,当初第一节课的内容是这样子的:
没有期中期末考,这门课就是用微积分推导,想退赶紧去退,不加签,想骂尽管给差评反正我从来不看,你们都上大学了如果还是盯着成绩第几名就太没意思了.......
这个说法,大概比第一学期去台大修吕教授的演算法劝退还要狠一点。后来,事实证明在台大和台科大这种学校里,讲话很狂的老师一定有狂的道理,老徐的经济学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几乎颠覆了我一整个的世界观。老徐坚持自己手动现场板书,画图细节之仔细堪为楷模,坚持不允许别人旁听他的课,想把人数控制在三四十个,想记住每个人的脸,想看清每个人脸上的反应,想把经济学的道理逻辑一个学期压缩下来全教给我们,想把他人生体会的道理都交给我们,常常坚持着自己的经济自由思想却对大陆的建设赞不绝口,常常拿刘邦、项羽互传Line做例子,常常坚持不允许任何人迟到早退甚至不惜为此当面斥责一个学生,却也常常感叹我们这一代人将会因为世界变化活得更辛苦,常常打趣我即将毕业进入13亿人的大江湖。
老徐是个很有头脑的聪明人,人脉很广,只是书生意气了一些,但也显得特别可爱。我觉得老徐是个好人,是个好老师,是个很有故事的人,是个我也看不懂的人 —— 嬉笑怒骂皆是老徐。很难忘记,那一个礼拜五的下午,狂风暴雨中,老徐就那样夹着皮包,没有停留一秒钟,一脸淡然的走出研扬大楼,走向远方。
老徐上课时候对我很好,后来却也不允许我去旁听他的课。我很想和他道别,却也知道江湖中人的规矩 —— 既然萍水相逢不如相忘于江湖。
金老师是国际处负责陆生这一块的保险、体检、证件等相关校外事务的人员,他和注册组的刘老师也是我们通过邮件第一次接触到的台科印象。当初我还因为证件填写简体繁体的问题特别打电话给金老师,老师果然还是一如以往交换时候碰到的台湾学校的老师一样,细致耐心地给我解释,他会说:没关系,我来处理。后来还跟我们一起烤肉,一起吃饭,一起办下面的文化交流节大陆摊位的活动,聊一堆有的没的,有幸遇见跟我们这么聊得来的也是很开心了。
金老师和我们一群陆生,好羡慕能提前毕业的企管系:
台科的人们
台科虽然不大,但是我们号称“天大地大台科大”。 台科的人不少,一万多人挤在这片狭小的空间里,难为校方竟然能让学校顺畅运转起来。
我记得当初刚来的那段时间,去三舍楼下的超市买些文具用品,结果老板超好心的送我一瓶水,开心了半天。后来第二学年,我一个学姐告诉我说那老板每次去都送她水。我……不过还是有点羡慕这种小店里老板的生活,坐着收钱收到手软的日子。
天大地大也算是挺厉害了,姚明和老蔡都来过,只是两次我都没赶上,要么上课要么是去听讲座然后忘记了这件事。
一餐的全家后来第二年因为承包商换了,所以直接搬走。很多人都在怀念那里的店员会帮你接咖啡,我也在怀念,我怀念的是那时候刚进去因为取现金太多结果搞混了,害得旁边的会长也跟着紧张,后来想想这件事真是尴尬。
一舍楼拖了四个月,最后还是措手不及的发现它被拆掉了,毕业照还没来得及照呢。虽然那时候还看见老鼠,吐槽它二十多年的破旧,但毕竟是承载了那么多的回忆。以至于后来搬出去,才发现其实外面也很破。一室友吐槽了半个学期:每天还要去追垃圾车。我曾经问过老师和同学,他们回答我说以前也设置固定垃圾桶,后来发现还是不如这样子的流动垃圾车效果好。所以我后来常跟交换生说,不用特别羡慕台北街头没有垃圾桶的整洁,不用羡慕他们垃圾自己处理,只是台湾这地方文化社会变化,最后的选择是这样罢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台湾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差。
后来我侥幸抽签抽中,搬到二舍,但宿舍里两个埃塞俄比亚的黑人、一个印尼的博士生却很难再让人找到一舍那时候的快乐。唯一的安慰是还有两个床位住了可以交流的台湾本地人,只是来来往往也换了一次,每个学期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样。离别真的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情。
关于学长姐们,第一年接触的还真不是很多,第二年因为去接机和参与筹备中秋烤肉才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有些是以前在台湾交换或者念本科的,基本不会感到陌生,好多人也找到了台湾当地的男朋友女朋友,甚至开学初陪一个学长拿一些放在他朋友那里的东西,发现有的人在这里呆久了连说话都很像台湾人。
因为做专题的关系,和谢老师的实验室常常来往,慢慢变得对研究所熟悉了一点,发现这里的研究生生活真的是好惬意,的确是有点搞研究的样子,时间几乎都自由安排,不再像大学部那样子受困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等等规定。后来真正让我觉得研究生和本科生差距的是在第二学年的时候,系里有位学姐是从外系转来,然后眼睁睁看着她神一样的进步速度,从认识 Python 到超越我的 Python 水平,大概只花了两个月。人大概是一种很能接受训练和改变的生物,长时间的训练之下,也许我们的思考模式和习惯真的会改变。
两年前,在台大问一次路,就认识了一位很投缘的老哥 —— 宗翰,他的故事在后面说,这里是说台科的朋友。同系的霁哥是从北科大转来的,和我一样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和我一样是宗翰的群组的成员,和我一样在台科面对着一群不熟悉的人。于是在某一堂课上,我看了他几眼,他喵了我几次,当我要开口的时候,他也问了一句:“你是不是宗翰家族里的李祥?” 我懵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对啊对啊。”
慢慢因为共同修一些课,脾气和爱好也还算有挺多的相同,所以聊得越来越多,相处时间越来越久。渐渐地才发现这完全是一个程式狂魔,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写 code ,然后履历要比我丰富很多, coding 功力也要比我深厚,完全是个隐藏的“大佬”啊。
除了学业,其实也蛮多半夜出去吃夜宵,逛台北的大街小巷,一起去看师大在中正纪念堂音乐厅的校庆交响乐表演,一起骑车在台大里乱窜,去118巷吃东西,去云香亭吃南洋风味的面,那家经典的有嚼劲的闪面配上柠檬辣椒酱汁,吃一口真的是酸爽好味道。
虽然马上就要毕业回去,但是还是约好一起去游览内地的大好河山,想去西藏,想去看内蒙的草原和五岳的风光。
还有那个嘻哈说的很好的王先生,的确是很有想法;还有其实不高冷其实很努力的设计系学姐;还有超爱拍照和游玩的若涵和舒忆学妹,高中毕业就过来也是很不容易了,也希望她们不要挂科顺利毕业;还有很多很多台科人,就那样闪过我的人生,留下属于你们的踪影,让人难以忘怀。我始终还是个念旧的人。
许老师和交换生们
许老师是台科大毕业的校友,同时也是我台科的助理教授,常常很热心的做志愿者,也很关心我们一群大陆来的交换生和学位生。我在台湾出去玩的一大半时间都是许老师带着出去玩的,我认识的大半交换生都是跟着许老师认识的。他是一位很值得敬佩的学长,是热情好客台湾人的典型,是我在台湾遇到的贵人。
许老师曾经被一群交换生亲切的称呼为“许爸”,后来这个称谓就一直流传下来,只是我曾经修过他的课,于是许老师应该是我在正式场合里对他的称呼之一。许爸这个人四五年帮助过的学生大概要铺满神州大陆,从内蒙东北到广东福建,从江苏到四川,大江南北几乎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也几乎都遍布着他曾经带出去游玩台湾的学生。大概我们常常私下聊许爸这个人,常常的评价是:除了话多了些其他没毛病,是个完美的人。哈哈,这个小毛病大概是改不掉了,毕竟他的满腔热情都想表达出来给我们看。
我是在 2016 年12月31日那天跨年夜参加活动认识的许爸,那时候身边还有一起参加活动的赵学长。此后一年时间里就一发不可收拾,几乎隔三岔五就会和许爸见面,然后有空就会跟一群交换生出去玩,或者做志愿者。
4 月 22 日华山文创环保志工:
去年,许爸主办的泰山贤时书院聚会:
东北师大的交换生和许爸的渊源老深厚了,往前要追溯到几年前了。这次碰到的是去屏东师大的交换生,在蒙蒙细雨里一起去九分看人间烟火,在天色阴暗里一路直奔鼻头角看波涛汹涌的大海。东北人的直爽的确是在这群女生身上看到了,东北的口音也听到了,高高的个子,剑眉星目,端得是英姿飒爽。这也让我想起以前遇见的东北人大概都是假的,普通话一个个贼标准。
COOL GIRL & 摇滚乐
芸莹是我主动认识的第一位交换生,她是我认识最早的来自大连理工的交换生,活泼可爱,精明干练,会唱歌会学习会赚钱,简直是我等青年一辈的楷模。缘分来自于第一学期的一次校内社团表演。当时心情苦闷至极、烦心事颇多,身心最疲惫的时候倍加想念大陆。那天是偶然去看了 NTUST 摇滚实验室表演,本来唱了一堆台湾摇滚乐不熟悉也听不懂,突然看到一个明显略显紧张的女生大方地往舞台一站,开口便是熟悉的《红色高跟鞋》,虽然有几句跑调,但是却让我感动到落泪不止。
昏暗的天色下飘着细雨,冷风吹的嗖嗖的响,哭的原因一方面是刚到台科来自学习的压力大(但是以前大一军训有个教官小白说的蛮好的:男人不能说不行啊);另外一方面听了半天听不懂歌词的摇滚,突然听到大陆的口音唱的熟悉的歌曲,那种突如其来的感动大概就像那个网传视频里的女生在日本街头听到“小海南刺青”歌手突然用粤语演唱《海阔天空》一样吧,一样一样的。
那首歌的时间里,整个人就是几乎处于情绪激动的边缘,想起在5月份在迷笛的乌托邦生活,对生活重新燃起热情和希望,那时候就觉得这个女生真是好酷、好好看。表演完成,我几乎是刚哭完就跑去找她合照,这貌似也是我们唯一一次现实中的交流和合照,她可能有点被吓到,但是我说我们不论其他只谈音乐。后来聊天也发现这的确是个很优秀的女生,自己炒股赚钱、去韩国旅游、一路从大连玩到南方广东。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落下一次摇滚实验室的表演,从公馆的livehouse到学校RB105、TR一楼,每个学期至少期中期末两场我都会去看。常常被会长大人调侃说是为了看她们宿舍的姑娘表演,其实真不是,只是因为看到摇滚实验室可以让我回忆起那份感动。我在两年里看着他们的新人变成老人,但是当初那份摇滚乐的感动仍在。
我们来自南京
这句话是出自2018年初李志演唱会的结尾。的确,在第二年南信院的学妹和东大的学姐来之前,我对每个来自南京的人都抱有极大的好感。
第二学期因为许爸认识了南师大的两位交换生。许爸那天是拉我去给越姑娘庆生,直到后来送她离开台北,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表现的太过于热情,但是那时候我已经太久没听闻过南京的消息了,当知道她们来自南京的时候真的是高兴坏了。一个伪文青的神经质从此可以看出来。
越姑娘以前是个爱哭鬼,反而大四的最后一学期在台北没哭几次,在湾湾这片土地度过了也许是有生以来最难熬和纠结抉择的日子,去了香港以后她说最想念台湾的奶茶。我现在也可以说,我最想念公馆的陈三鼎。送她去机场附近的那天晚上,桃捷两边的新北灯光真是美极了。
第二年,熟识了老蒋和他女朋友 - 南信院的学妹,还有东大的纯子学姐。老蒋和学妹怕是典型的情侣了,吵吵闹闹也能协力前行,加上天佑,我们四个都是五年校友,真的很有缘分。纯子学姐就没得说了,人美心善,明明看上去是个弱女子却让人觉得光明磊落,相处愉快,大四看了三次演出,两次一起去,貌似都是她带的头。祝福她以后的感情之路走地更顺利一点吧。
不像学弟的学弟不像学长的学长
小包同志是我最后一年里认识的最有趣的人,这个很老套很实诚很正式很有趣的称呼来自于我俩某天半夜里在三餐吃夜宵畅聊的时候他讲的故事,我决定以后用在我的小说里。
小包同志学历比我小一级,年龄却比我大一岁。我们俩的三观和格局有太多的相似,但同时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都有自己的不是那么废柴的努力的日子,加上我这人一般都不把自己当学长看,所以跟他聊起来很是融洽。 他留给我的印象里最特别的是带着耳机,一个人从二舍走出去走到校外也许是大安公园散步的背影。嗯,毕竟喊他听不见,哈哈。
你们
来自东北的学姐们,那种豪迈的气概简直扑面而来,抵挡不了,佩服她们都能跑马拉松。
来自四川的交换生,交流不多却能隐约感觉到川蜀女子那种温婉大方的气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都蛮好看的。
最后两个月里,还意外的跟敏姑娘熟悉了,一起逛过太多次师大到台科之间的路,这个一点都不像南方人的大大咧咧的广东女生真的留给我很深刻的印象。嗯,这人坚持每次都不化妆外出,作息都是美国时间,印象不深刻才奇怪了,哈哈。
还有机场认识的去台中的学姐,还有一起看过花莲景色和游过风雨天里垦丁的学妹,记忆里还有太多人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或是释放自我,或是我行我素的开心自由。大部分都已经写在另外一篇文章了。感谢遇见你们,让我的台湾学习不再孤单单地只剩下学习。
在台科的第二个学期其实已经开始想念南京了,所以当碰见来自仙林的人就倍感亲切。那天大概我是被许爸拉去凑人数的,饭局起因据说是其中一位来自南京师范的同学过生日,当我知道这两个来自南京的时候简直高兴坏了,颇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事实证明,和她们相处的确很愉快,看着她们仿佛就看到了南京。越姑娘是给人的印象是那种很独立的那种新时代女性,基本上和她看展览或者大家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作为班长的她,微信几乎从来没停止过交流。有两次跟她两个人去看奥赛美术展和士林官邸,从来不迟到,从来不用我去管什么路线,大概她都能搞得定。聪明的女性也许莫过于此,不会对男性产生不必要的依赖。言行举止有度,有想法,有纠结,有自己的性格和喜好,勇于争取自己心中所想,学业和游玩兼顾,当然也有那种女生怕黑爱哭的特点和女性独有的柔弱,这个女孩子几近完美。六月去机场的那天,看着高架桥下远方的灯火,沉默是不舍的最好掩饰。
第二学年开始的时候,交换生走了一波,又来了新人。林jia(好奇怪的称呼,为了不暴露真实姓名勉强如此吧)这个硕士生看起来真的是很年轻,总是错觉的把他当成学弟。来台湾交换的男生本来比例就不高,来了以后大概愿意出来做一些志愿者事情,愿意跟许老师玩的大概就更少,甚至对于部分游戏迷来说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打游戏。从平日出去玩、构建网站、中秋烤肉活动,到跨年志愿者,嘉哥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薇姐是天津人,开始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后来想起是因为她跟我大伯家的姐姐还是挺像的。冬至那一次才刚认识,直觉能感觉到这是个可以聊的朋友,后来许爸组织起来的期末火锅趴验证了果然如此。奥,还有老贾,让我觉得颇有一种”恨不成钢“感觉的老贾。老贾是2017年最后一天跨年夜志工,我的小队长之一,颜值真的挺高的。“恨不成刚”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这货长得挺帅气的,难得是我认识的男生里外表还可以的(其他大部分都是事业型,好男人类型),本来以为他应该属于风流人物,结果聊天发现竟然一直单着,白瞎了一副好外表。老贾人超好的,很耐心的在活动的时候帮忙一起布置现场,发放东西,带队出去做环保,也很好聊。只是我的另外一位女队长都脱单了,跨年志工其他支队还有好多队都脱单了,老贾你还要等到啥时候。
当然除了和许爸一起游玩认识以外,在台科也会因为其他原因认识一些交换生,文婷和凯伊是第一学年里我们抱的大腿,基本每逢考试作业都要去讨论和请教,我等学渣的学习能力毕竟还是差一些。
上天赐予
虽然毕业典礼前两小时我还在苦逼地和组员沟通上交小组作业的问题,但是毕业前一周大概真是幸运周,冥冥中大概是天意让我刚好遇见了三观如此相合的我逸。我们的故事先不写在这么短小的文章里了,漫长的文字已经另开一个页面来记叙。
我的朋友们
之所以特别分这一个类别是因为其他的朋友们没有和台科有那么紧密的关系,共同特点是随处结缘,巧遇然后互相认识后觉得聊得来的才会常聊一些。
宗翰老哥上面有提到,台大的高材生,学习工作都超级努力,自己承担大学期间的学费,为人和善,典型的热情友好的台湾人代表。以前最佩服的是以上描述,自从去年以后,就要改成:放弃北京清华的博士班。他可能有一些其他考量,规划以后去美国念更好一些的学校,反正我大概是做不到这样子的放弃了,哈哈。暑假八月时候见面一面,那时候老哥服完兵役,整个人的气质果然变了很多,有些像是北方的男生气概了。
宗翰老哥常常以弟弟称呼我,脸书里小组分组也是家人分组,蛮让我感动的,也许有的人投缘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在台湾这么久,遇见还有这样一个人可以这样对自己也是没有什么遗憾了。老哥毕竟是我的标杆之一啊,以后都还要更努力。
闻兄这个重庆大侠,终究还是回到了江湖,也许江湖日子过的苦一些,但也许我想他会觉得比在名门大派里过的更开心吧。16年10月的时候,我才刚刚适应这个新环境,闻兄就不期而至。在西门町见到闻兄的时候,我是跑着过去的,神交已久,线下面基还是第一次。闻兄出乎意料的年轻,总以为做事这么稳重的会是三十多岁的大叔,没想到会是跟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闻兄的大侠风范,赤子情怀,深入民间去游览各地的旅游方法,一向都很让我赞同。这两年策划了一些活动,中间过程里闻兄在很多做事方法上也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指点。还有去年暑假时候,闻兄带来的历史老师老马也是很有趣的人,我们在新北的顶楼加盖危房里,一起见识了台风的威力,也算是共患难了,哈哈。很期待以后去重庆看看,去成都走走那条路,看看是不是电影里歌声里那么好。
我自己
每个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我的故事应该还算是挺无聊的故事。只是文字总有一种魅力和魔性,它可以把一个无聊的故事伪装成很有趣的样子。
正经人的正经事
38度秋天的温和热烈真是很舒爽,所以晚霞才会这么美吧。这是去年十一月里,和后来申请去新竹交大的霁哥傻站在二舍和三舍之间的路边拍出来的照片。台湾晴天里的天空真的是很好看,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清澈透明。
人生有多少个第一次扔在了台湾。第一次坐飞机是去台湾。第一次点燃放飞天灯是在台湾,小时候自己瞎折腾好久都没制作成功。第一次一年多没有回家,没有见父母,没在家里过年也是在台湾。第一次自己掏钱去看演出是在台湾。第一次通宵学习接着第二天白天不睡觉也是在台湾。第一次去看如此盛大的烟火秀。第一次看海……
过年时候学校组织的年夜饭:
作业差不多要么是书本里题目,要么就是编程作业。只是编程作业又多又难写,写完了以后有些课还要拿去排名,排名高才能拿到分数,几乎是快被逼疯。人生有史以来第一次写作业到通宵就是在三舍的24小时自修室里,写编译器作业,看着这里的人来人往,咖啡可乐几乎轮着喝,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就写出来了。第二天还照常去听课直到晚上才睡觉。考试方面,第一次碰到期中考试的时候,整个人是懵逼的:为什么大学里还有期中考试???期中期末,不止自修室,宿舍里也总有那么一两位灯火通明的复习。如此密集的考试,其实如果自己真的会,刷刷写下答案,痛快的交卷也是很愉快的体验。只要别像编译器那么很,期中给十几分吓得一大波人二退了。
IR 资料检索课大概是让我能记忆很多年的课,作业超级多,而且要电脑运行很久,但是却让我很喜欢,痛并快乐着:
后来这样努力也算有点收获,拿了一次书卷奖,对于我这样不擅长考试的笨蛋,也许这是在台科唯一能拿的奖了。
第二学期时候几次以为自己都要挂科,所以有了平生第一次通宵干活写作业,昼夜兼行的努力结果确实是意想不到的惊喜。与其相比,最近被作业和专题缠身的痛苦也不算什么了,即便听着洪老师罗嗦的讲课也还是会忍不住笑啊。在天大地大没有遗憾了。没给大陆学生丢脸。
相比较起这个学期的沉默,上个学期回想一下真的发生了太多事情。6月搬去永和区的智光黄昏市场附近,很是悠闲的体验了一番台湾当地人的生活节奏和内容。
8月世大运开幕,伴随着 “i u giugi senasena i” 的魔音绕耳,在和平篮球馆度过了半个暑假。上面那串字符是排湾族语,在华人听来大概就是这个发音: “伊唷伊唷伊,世大世大運”。
九月连着跑了两天桃园机场,把 T1 和 T2 两个航站楼都快摸透了。开学了又跟着金老师去市政府参观,补上去年的探索馆之旅。我天大地大的校友,资工界的前辈,协增哥带我去了永康街,吃到思慕昔芒果冰和鼎泰丰创始店的包子。他说鼎泰丰最好吃的是炒饭,不知道是不是真这样。
我的探索
基本这两年的外出都在这张图里了:
我总是说能唱哭我的都是好歌手,所以在我看来李志也是个好歌手。今年年初的时候,第一次花钱去看一场演唱的表演,在小小 LiveHouse 里面也不算演唱会了吧。那一晚的时候,我在全场高唱“港岛妹妹”的时候忍住了,然而在听到“这个世界是不是我们的”还是没忍住。也就不奇怪现场竟然还有一个从南京来的妹子,也就不奇怪我的一位校友阿灿迷了这么多年。 李志的歌曲,尤其是那几首经典的老歌,带着强烈的不甘心,深层里潜藏着浓郁的颓废感,很好听很容易击中有点故事的人内心,就像去年以来很火爆的《体面》一样。但是也只能听听就好,听多了人也就“废”了。
房东的猫这种类似的文青表演大部分都是被别人拐带着去的,不过却感觉自己渐渐也许是失去了那种轻松的年轻美好的心态,确实要多听听来陶冶一下啊:
关于跨年烟火。2017年1月1日,那天晚上第一次见到 101 的烟火,绚烂迷人,我给一个喜欢的女孩子发了这么一段话:这盛开的烟火不敌你半分容颜……我大概应该转专业去中文系,年少的我们总希望把所有的赞美赋予我们喜欢的人。第二年的跨年夜,我就因为种种原因,莫名的主持了一整晚的志愿者活动,被200多人的好多问题环绕了一晚上,四点钟回到学校累瘫。也许是那晚忙着组织导致太疲劳了,也许是因为烟火减少了灯光增加了看着烟火反而没什么感动了。
还是很推荐你们去吃台大正门口对面云香亭的闪面啊,配上柠檬辣椒酱汁,酸爽好味道,饭后走回去顺带一杯陈三鼎的青蛙撞奶,寒气逼人的牛奶加入滚烫黑糖珍珠,冰火两重天的滋味再嘴里绽放,吸一口超爽的。台湾的奶茶和小吃可是很多交换生回去必怀念的经历,也只有真正明白那份单纯不做作的台湾风味的人才明白,两岸不止制度的差异,还有奶茶的差异。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第二学期因为学业方面还算顺利,苦中作乐,所以和一群交换生出去玩的时候还算开心,从鼻头角到苏奥港口,再到政大去看大概有十多年没见过的萤火虫。
那天夜里月光稀少,许爸带我们几个人在政大里面转过几道弯,爬过几道山坡,钻入一个乌漆麻黑的角落里,眼前突然出现的萤火虫给人以莫大的惊喜,在无人的黑夜里,那一抹微弱却让人觉得绚烂的光,划过优雅的痕迹,漫天飞舞。
台北的白昼之夜很受欢迎,或者说台湾几乎所有的活动都很受欢迎,毕竟路上碰到一位老奶奶都在问“白昼之夜”在哪。也是很有意义:白昼之夜是透过艺术的力量,来活化城市的创意空间。我们不再是想变回人,我们想找回与城市的亲密关系。 2016年的白昼之夜上,那时候张三李四还没那么火:
2017台北白画(昼)之夜,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大概时不时地就怼一下可爱的学姐,她差点没被我气死,真是很抱歉,大概是中秋节的魔力影响。那两天朋友圈都在拍月亮,一直觉得略奇怪,看白昼之夜才想起来原来是到了中秋节,我已沉迷学习毫无所知。
有时候心情高兴了,也会骑车穿行在大街小巷,直奔 101 逛一圈再回来。
去年许爸貌似开始约了几个人,结果最后只有我俩去了平溪。去坐小车,从十分游玩到平溪,看那千百盏天灯放飞的壮观。
今年元宵没有去平溪看天灯,而是选择了去台北灯节凑热闹,三个人一路从北门走到西门,竟然在西门町找到了大汤圆吃。
最近,响应 LinuxStoy 组织号召,在台北办了一次开源聚会,联系了一波几乎所有能联系的台湾朋友,也在现场见到了三年前交换时候龙华的朋友们。在这么多人的帮助之下,过程顺利的一塌糊涂,真是让我觉得在台湾没有遗憾了。
台科的通识课总能给人以惊喜,第一学期选修的音乐课就碰到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伙伴,想想那时候每晚去国际大楼8楼的教室排练的场景还是很怀念:
第二学期的体育课和经济学老徐的通识课都在礼拜五,搭配起来的周五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然后中午洗过澡常常喜欢喝一杯 711 最好喝的黑麦汁:
和台大的交流除了上课,却万万没想到在古琴舍鬼混了两年,见过了前后两任社长,看多了大陆和国际交换生来来往往:
学校里活动和讲座本来就超级多,再加上台大、师大、我科三校联盟就资源更多了。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名校和一般学校的差距,包括名校可以请来更好的企业和更优秀的人,给你更多的机会:
第二学年侥幸抽中宿舍,而且又协调搬了一次宿舍,目前所在的宿舍里有两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博士,一位印尼的博士,两个流动床位里一般都会住着北北基(台北、新北、基隆)的台湾同学,向外看去风景极好,刚好可以眺望台科全景和台大:
2017年台大教授论文涉嫌造假抄袭等一些问题,结果最后竟然牵连到校长。各种抗议和支持活动很是轰动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最后还是辞职下台了:
两年里的早餐价格在涨,吃的品种从最初单一的汉堡升级为各种组合搭配,711 超市的咖啡渐渐出现在早餐里:
两年里台风地震火灾报警啥都遇见过,还好老蒋选的台北位置好,基本没出过大问题。只是下面图片里这一次还是有点把我吓着了。
我给台科许愿墙(大概算许愿墙吧,贴文画风都歪了) 写的:
这也是两年
这里是不是那么开心的,沉重的话题。
这两年,外面的世界里川普马克龙上台,极右翼势力有死灰复燃的趋势,英国女首相貌似出了一招臭棋,世界很多地方依然战火不断,朴槿惠和李明博被抓,李嘉诚终究还是”跑掉“然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退休了,共享单车横空出世,区块链技术从萌芽到如火如荼,AlphaGo 打败柯洁,人工智能一轮又一轮的创新颠覆世界。而台湾大概除了日常一切议题泛娱乐化泛政治化,几乎是死水一潭。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人在台湾都有这种感受:能过一天是一天,虽然生命已经过去五分之一,仍旧一事无成。在台湾这种地方念书,免去了语言障碍和行政的繁琐,却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冲击和压抑。我常常安慰自己:虽然陆生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虽然顶着 “天崩地裂” 一般挂科延毕的压力,但是安能使我不得开心颜,哈哈哈哈。
台风面前第一次感觉生命如此脆弱,在台目标一降再降,保住小命优先。忽然想起来,那时候语文老师点评我对一篇课文的评论是真正理解,对自然有敬畏之心,其实只是小说看多了随便说一段感触。
曾经修了一门通识课,有几次安排去参观台大医院学习和观察仪器。
上课时候播放投影片,常常直面那些病人的痛苦,大概能稍微明白一点点那种绝望,感受一点点那种被死亡笼罩的恐惧。有时候想起来觉得那些选医学的女同学也是很不容易了,难为她们每天都要面对这种生死之间的事情。人世间美好的伪装在医院里被毫不留情的撕开了,只剩下残忍和冷酷的一面。
大年初七的早上,拉着行李箱走在在浦东机场,偶然看到一架飞机飞过天空,莫名的突然想起了《天空之城》,泛起的那种青春期的忧伤很久没有体会到了。也许是因为这次可能是最后一次去往台北了吧,生死离别总是人类永恒的感伤源泉。
曾经飞扬跋扈、独断专横、骄傲自得,雄心壮心欲与天公试比高,而如今想来也是惭愧。在这里两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略懂天高地厚,明白自己学识浅薄、经验还少,未来需要更加努力。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来猜猜看下面这个图里的哪些特点比较符合我:
愿我归来仍是少年
我很感谢台科。名校情结这种东西一直存在在我的心里,这也许是每个童年里乖宝宝的内心深处的情结。但更重要的是,我在台科这两年闲暇时光里的观察和思索,真正明白和验证了我自幼时起形成和坚持的公平正义责任守时的价值观的正确性和意义所在,这两年让我明白错的终究不是我而是世界 — 部分人的世界。
我很想念台湾。想念凌晨晃荡在师大到台科间的大街小巷里,想念跨年时候看过的101烟火,想念平溪和十分的小火车,想念九份的灯笼小巷,想念关度的风景和大稻埕的酒,想念阿里山半夜不睡觉拿着app对着星空里找星座的开心。
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就那样掩埋在心底,掩埋在过去的时光里。
两年里,帮过陌生人和朋友,回答过无数人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也被很多人帮过。还是要不免俗套的说一声感谢,是你们让我终究变成现在这样的自己。感谢人生的每一次相遇。
大学的青春往往是值得每个人去怀念的,我们开始拥有了一点自己的经济能力来达成自己的小小心愿,没有父母的约束,这里弥漫着自由奔放的气息和肆无忌惮的狂妄如果说大学里的青春是人生最值得纪念的时光,那么台北对于我来说,是青春里最璀璨的那一段,是青春这顶皇冠上的明珠。
“你喜欢台湾吗” “我…不喜欢” “啊?” “我爱台湾” 这是看一个表演时,来自一个老外的套路。
我们会想念这里吗?我们会再次来到这里吗?我们会依然爱它么?我们会不会这辈子都不再踏上这片土地?
我们又将去往哪里?
我们一无所知。